中國需要人工智能時代的新概念


  政府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刺激市場。一段時間以來,中國一直致力於發展其交通基礎設施——快速城際列車、高速公路和區域機場,其中大部分距離僅幾個小時。這使得人力和物力資源更容易流動,以促進該國的經濟增長前景。

  但是快速的經濟增長是以增加空氣汙染為代價的,因此政府和所有其他國家都在應對氣候變化,並超出了承諾。然而,由於城市汙染仍然過高,所以政府已經大力推廣了電池供電的道路交通制造業.

  然而,中國的市場刺激導致了近500家電動汽車(EV)制造商,占2016年所有電池增強型汽車銷量的43%。

  我們必須區分PHEV(插入式混合電動汽車)和Bev(純電池)動力電動汽車。中國關注的是Bev,而世界其他地區的PHEV正在增長。

  中國通常需要兩種電動汽車牌照-一種用於制造汽車,另一種用於銷售汽車。然而,一些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只是通過簡單的樣本模型來開發無證汽車。其他公司則通過與現有公司組建合資企業來規避許可證發放規則。

  Zinnov分析師在2017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自2008年以來,亞洲的汽車研發增長了75%,快於北美、歐洲或日本。研發支出的大部分來自中國,2015年達到120億美元。

  大多數大型汽車制造商最初采用的是電動汽車,以減少法規要求的排放總量。現在,他們正轉向並購或合資企業,以提高他們的技能和供應鏈能力,以更快地建立新的電動汽車。

  盡管該公司在增加市場份額方面進展緩慢,但初創企業已經到來,並可能受到美國總統特斯拉(Tesla)的刺激。中國的nio表示,它將在三年內增加產量,到2020年達到特斯拉的產量,甚至在美國進行首次公開發行(IPO)。

  NIO將垂直整合像特斯拉這樣的數字系統。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車輛的性能取決於其所有電子部件的綜合性能。完全集成的數字系統允許無線軟件升級(如智能手機或PC)以提高性能。

  中國電動汽車行業將出現整合。政府在2016年開始了這一過程,關閉了表現不佳的生產商,並要求企業申請許可證。

  2018年3月,中國在高速公路上頒發了第一張自動駕駛執照,只允許少數汽車制造商在上海5.6公裏的道路上行駛。相比之下,Waymo(前穀歌汽車項目)記錄了800多萬英裏(近1300萬公裏)的道路測試,因此它收集了人工智能計算數據庫中的信息。這些測試是在美國進行的,所以Waymo正在考慮將其測試擴展到歐洲,因為不同的國家和文化邊界的駕駛和行人流動是不同的。

  除非中國的研發取得重大突破,否則自駕汽車的覆蓋率將遠遠落後於其他國家。

  在第5級(最大自動化),車輛需要許多傳感器“看到”前面的道路,所有其他車輛,行人和道路建築物,以確定最佳路線到理想的目的地,而沒有任何司機的幹預。

  這是一項繁重的計算任務,適合複雜的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能力,中國的目標是成為世界領導者。複雜的集成技術將增加成本-為了支付制造商的投資,必須提高所有內置計算機系統的車輛價格。

  大眾市場的客戶可能會拒絕高成本的汽車,所以我們需要找到新的商業模式。許多分析人士建議改為24/7的隨叫隨到出租車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