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股票你可能都不知道的真相|收息股、Reits、價值股都可輸到爆?|股票教學|股票入門

各位戰友 大家好 我是J LAW今天和大家說一下究竟什麼是股票?
你不要以為這一集只是說給超級新手聽你已經投資股票很多年 已經知道什麼是股票 但是如果我告訴你即使你已投資股票很多年
而如果你還是輸錢的話 你很可能也錯誤理解了股票所以我會邀請你將這條一片看到最後 因為可能我的觀點可以幫助你瞭解到股票的真相 從而幫助你避免在股票市場輸大錢順帶一提
這個頻道是分享我認為最實用 能夠幫到我做到全職交易和投資的方法如果你對股票賺錢和投資有興趣的話 記得訂閱這個頻道 加按旁邊的小鈴鐺我有新影片你就會馬上收到通知
不會錯過任何和股票投資、賺錢相關的資訊 好 我們入正題很多人以為買股票就是投資一間公司 成為公司的股東只要公司賺錢
股價就會上升 而作為股東就可以分享到這間公司成長的經濟成果比如收到公司的派息 這樣既有資本的增值 每年又有現金流的回報
是不是很好呢?如果你是真心這樣認為 並且願意和一間公司的股票長相廝守等它5年10年20年都在所不惜的話 那這個想法可能是正確的
我也不會阻止你但是如果你買股票單純是為了賺錢的話 那我可以告訴你 剛才那種想法可能大錯特錯而這樣的想法也可能令你經常在股票上輸大錢 如果你有興趣知道為什麼
記得聽下去首先如果你是以下三種人的話 你必須要小心 第一 買股票是為了收利息坊間很多投資的書籍或課程
都鼓吹人去買收息股 比如銀行股 貪它的派息很豐厚 這種做法有好有不好好處是在股票市場沒什麼特別情況下
投資者的確可以收到一些股息回報 這點我不否認而現實是往往很多人這樣做 但是卻賺息蝕價 為了5-6%的股息
不理會那間公司在股市動蕩時下跌超過5-6成舉個例子 很多人喜歡買的匯豐銀行 之前它的派息達到6%很多人為了收這6%的股息 不惜月供去買
甚至借錢去買試圖在其他地方借入貸款利息比較低的錢 買入派息比較高的匯豐試圖用股票上面賺到的利息償還比較低的貸款利息 中間賺取差價 以為這種套息交易是可以無本身利結果匯豐銀行今年突然宣佈停止派息
至今股價也下跌超過6成也就是說股價的跌幅等於10年的派息 那些借錢去買 想做套息交易的投資者就更加吃虧了可能有些會反駁股價遲早都會回升的 但是我可以告訴大家
世界各地也有很多不回升的例子再者如果股票下跌這麼多 證明這間公司一定有問題 將來也不一定可以派發6%的股息給你舉個例子 如果你在$100買入匯豐
當時的派息是6% 每年就可以收到$6但是如果股價跌了5成到$50 假如它繼續維持派息6% 但是$50元的6%只有$3換言之
你是冒着虧損-50%的風險去博取3%的股息 你細心想一想 這是不是一個明智的投資決定當然我很明白任何人買入一支股票之前 一定做過很多功課和分析認為這間公司是有前景的
長遠的股價是會升的 是可以維持到這個派息比率才會買入的但請等等 如果你的分析或看法根本是錯的呢?
如果這個世界上有黑天鵝出現呢?沒錯 它的確有機會按照你所憧憬的方向發展 但是不要忘記
也有同樣的機會向你相反的方向發展你根本不是那間公司的老闆 也不是那間公司的管理層 所以你還在賭一樣東西 就是賭你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第二類人士
買股票是打算買作資產配置(Asset Allocation) 比如近年很流行買入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s)收息他們覺得相比起買房地產 買reits作為收息相對簡單
不用處理租客的問題 也不用煩惱如何管理物業手續費又低 而且有可能派息還好過買物業收租但是同樣的 如果你在錯誤時間買入也會得不償失看回2020年的大跌市
在美股就有很的reits股價大跌5成以上 有些甚至下跌八成 之後要追平損失就要升5倍能不能回家鄉?什麼時候可以回家鄉?
或者那支reits之後是還否存在都是一個未知數所以如果你想買入股票作為資產配置 認為現金流是最重要而漠視買入時機的話 我會勸你三思而後行第三種人
買入股票是因為 股票的價格低於它應有的價值認為在市場看錯未發覺到它應有的價值的時候 自己就趁低買入 等將來市場發掘到它的價值就可以大賺一筆而其實股價低落是一定有它的原因的
股價甚至還可以一直便宜下去 甚至是便宜很多年幾個例子 微軟公司Microsoft 相信很多人都會認為微軟公司是一間很好的公司在2000年的時候
微軟公司的股價下跌了很多 如果你在錯誤的時機買入 比如在它下跌三成之後大概$30幾買入 你覺得它很便宜買入這只股票的話那基本上你需要等到2014年
14年之後 這間這麼穩定、國際這麼知名的公司 它的股價才回到當年你買入的價位沒錯 等了14年之後
它的股價之後有一段大升浪 但是如果你等不到14年之後 你在第13年就放棄或者在第12年或者第11年第10年就沽出這只股票 那後面的升浪一樣與你無關而我想問你
你的人生有多少個10年? 你是否甘心等14年之後才有收成和回報呢?不要忘記
而在這14年裏 你根本不知道14年之後公司的股價會怎樣因此你用了14年的人生時間去賭 賭你所謂的分析、看法是正確的 如果是這樣的話
我只能直接告訴你這種所謂的價值分析只是一場大賭注 用上自己寶貴的時間無限期等待 賭大自己比市場聰明可能你會覺得我舉的是極端例子 剛才我所說的位置並不是一個低位所以在那個位置買入是因為價格低於應有價值
這個說法不成立那我想告訴你 你在事後的角度 當然知道那個位置是一個高價而在任何熊市的尾聲 是有很多專業分析員去分析
某公司前景非常亮麗、 一片光明 公司的應有價值還沒有浮現給你看2015年牛市的例子 當時恆生指數已經是28500多點
可說是牛氣沖天而你看看這個時候 即使是一些著名的基金經理 他也認為港股市場的合理價值應該是32000點而事後看回來 當天的位置已經是最高點
隨後的大半年恆生指數 由28000幾點一直下跌到18000幾點下跌了足足一萬點 那說好的合理價格去了哪裏呢?說到這裏我要帶出今天的最大重點
到底股票是什麼?股票股票股票其實就只是一張票據 只是一張紙 所以我們交易股票只是在交易一張紙來來去去
我們只不過是把一張紙 由他人手裏買到自己手裏 又由自己手上賣到他人手上一隻股票為什麼會升?
並不是因為那間公司今年賺了多少錢或者發了多少利息你可以在市場上找到大量的例子 就是一些在賺錢的公司盈利增長很好的公司或者派息非常好的公司 但是股價一樣可以大跌 而且不是跌一下子
可以是跌幾年中國人壽保險公司 其中一間中國最大的保險公司 每一年都可以賺很多錢 派息也非常豐厚但是過去幾年股價都是長期下行
由此可見一家公司賺多少錢 派多少股息和它的股價是沒有關係的如果單純以一家公司的規模、知名度、 資產負債表的健康程度、派息比例、 派息率、盈利增長百分比等等所謂衡量公司價值的度數作為單純衡量是否應該買入那間公司股票的指標
認為這些度數是越高越好 或者看上去自我感覺基本面很健全就想買入這間公司股票並且長期持有 幻想自己就好像股神巴菲特「我是一個價值投資者」如果真的這麼簡單 那這個世界應該很多人已經發達了
專業的會計師更加會發大財一支股票的股價為什麼會升? 並不是因為那家公司的價值上升 而是因為很多人對這間公司的價值感上升只要越多人覺得這間公司有價值
未來的價值會上升的 從而驅使大家都去買這間公司的股票 長期買的人多過長期賣的人 那股價就會長期上升所以關鍵是那間公司給人的價值感
而並非那間公司的價值華爾街有個這樣的故事 有兩個交易員 他們交易一罐沙丁魚罐頭每一次交易其中一方都以更加高的價錢 由另一方的手中買入這罐沙丁魚
他們不斷交易了很多次之後 雙方都賺了很多錢而有一天 其中一位交易員決定打開這個罐頭看看 因為他想瞭解為什麼這罐沙甸魚可以賣這麼高的價錢結果打開之後
交易員發現 原來這罐沙丁魚是臭的因此他指責另外一位交易員說他「賣假貨」 對方這樣回答 「誰叫你打開的?
這罐沙丁魚是拿來交易的,不是拿來吃的」今天這條影片想帶出的訊息是 股票投資 從來都是一個風險極高的行為因為股票市場說白一點 就是一個自由拍賣紙張的市場那張紙張就是公司發行出來的股東票據
所以記住 你交易的並不是這間公司 你交易的只不過是這家公司發行出來的一張紙今天這張紙值$10 明天這張變成只值$1元
都完全不會影響這間公司的營運這間公司的大老闆和管理層 仍然可以得到豐厚的酬金和分紅 就算賺到錢 他們也有決定權是否派息給股東但是作為小股東的你
就沒權干預這間公司的任何決定 因為你只是買了一張紙 但是這張紙的價格卻直接影響你的財富無論什麼收息股、公用股或者房地產信託基金 你買的都只是一張紙而並非持有它真正的資產
或者得到它的資產擁有權因為萬一這間公司清盤的話 都是債權人首先得到出售資產後的收益 而不是作為小股東的你所以如果你是我一開始說的頭兩類人 買入公司股票是為了收息或者作為資產配置
其實你是在賭兩樣東西第一 這張紙的價格之後會上升 第二 這間公司的管理層決策者會在往後一直優厚對待你
無論公司是否賺錢都願意派息給你所以好公司從來都不代表是好股票 一家公司的價值和一家公司的股價是完全可以分開的那什麼是好股票?簡單來說 對持有這張紙的買入者來說價格會上升的股票就是好股票
價格一直下跌的股票就是差股票 所以我給大家建議是投資股票必須要順應週期而為之 無論你是買來收息還是資產配置 還是覺得這間公司很有價值都好你都必須要在股票正確週期入場
並且在和你唱反調的週期徹底離場 一股不剩的賣出去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這張紙的價格可以跌到哪裏 也永遠不會知道這張紙的價格會不會升回到你的買入價位 或者需要多少年才可以升回到你的買入價位至於怎樣判斷股票的週期
我在另一條影片有非常深入和詳細的講解 我會建議你看回那條影片 在這裏我就不重復了好 今天說到這裏
如果你覺得這條樣影片實用和幫到你的話 記得給個讚、分享還有留言如果你還未訂閱這個頻道 記得訂閱這個頻道 並且加按旁邊的小鈴鐺以免你之後錯失股票投資上實用的資訊
我們下一條影片見 拜拜